就在北京城内政治风暴愈演愈烈之际,远在南方宜昌的兵工厂,却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司令!司令!好消息!大好消息!”
兵工厂厂长兴冲冲地跑进陈少杰的办公室,满脸喜色,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陈少杰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笑着问道:“什么好消息,让你这么高兴啊?”
“撞针钢!撞针钢的问题,解决了!” 兵工厂厂长兴奋地说道,“我们终于成功冶炼出合格的撞针钢了!” 陈少杰闻言,顿时精神一振,猛地站起身来,脸上也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真的? 你确定是真的吗? 没有搞错吧?” “千真万确! 绝对没有搞错!” 兵工厂厂长用力地点头,肯定地说道,“我们按照您提供的技术资料,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成功冶炼出性能完全符合要求的撞针钢了!
我们还用新冶炼的撞针钢,生产了一批刘易斯机枪的撞针,经过严格测试,性能非常稳定,完全可以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陈少杰闻言,心中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撞针钢国产化的突破,意味着刘易斯机枪的生产彻底摆脱了对进口钢材的依赖,护国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将再次得到质的飞跃。 “好! 太好了!” 陈少杰兴奋地拍了拍兵工厂厂长的肩膀,赞赏地说道,“宜昌兵工厂的同志们,你们真是功不可没!
我代表军队,感谢你们!”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语气坚定地说道,“立刻扩大生产,全力生产刘易斯机枪! 我们要用最快的速度,将刘易斯机枪装备到每一个护国军的步兵连队!
让我们的战士们,拥有最强大的火力,去赢得最终的胜利!” “是! 保证完成任务!” 兵工厂厂长立正敬礼,声音洪亮地回应道,脸上充满了自豪和信心。
昆明的五月,天气己然转热,但云南都督府的书房之内,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窗外滇池波光粼粼,与室内紧张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护国军的三位核心人物齐聚一堂,他们的面色都十分严肃,桌面之上摊开着来自北京的加急电报。 电报的内容,言简意赅,却如同重磅炸弹般震撼人心——袁世凯,死了。
“诸位,” 蔡锷的声音低沉而稳重,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起伏,“电报想必各位都己看过了,袁世凯,终究是死了。”
唐继尧重重地将电报放在桌上,魁梧的身躯微微前倾,浓密的眉毛紧锁,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死了好!这个窃国大盗,终于死了!真是天理昭彰!”
李烈钧的神情相对冷静,但紧抿的嘴唇,也显示出他内心并不平静,“袁世凯一死,时局骤变,对我们而言,是福是祸,尚难预料。” “福祸相依,”
蔡锷缓缓说道,目光锐利而深邃,仿佛要穿透迷雾,洞察未来的走向,“袁世凯在世之时,我们的目标尚且明确,便是反袁护国。如今袁世凯身死,帝制亦己覆灭,我们最初的目的,可以说己经达成了。” “达成了么?”
唐继尧冷笑一声,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甘,“袁世凯虽死,但北洋政府仍在,北洋军阀依然盘踞中央,他们仍然把持着国家权力,难道我们护国军,就此止步,功亏一篑不成?”
李烈钧点头赞同唐继尧的看法,“韵笙兄(唐继尧字韵笙)所言极是,袁世凯之死,不过是倒了一个袁世凯而己,北洋军阀的根基,并未动摇分毫。
更何况,眼下北洋内部己然分裂,段祺瑞、冯国璋,各怀鬼胎,争权夺利,恐怕比袁世凯在世之时,更加混乱不堪。”
蔡锷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两人,目光投向远处波光潋滟的滇池,缓缓说道,“正因北洋内乱,局势纷繁复杂,我们才更需谨慎,更需冷静。
各位,我们起兵护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帝制,恢复共和,并非为了争夺天下,一统中国。”
他转过身,目光扫视唐继尧与李烈钧,语气沉稳而坚定,“北洋军阀,无论是内斗也好,外战也罢,皆是他们北洋内部之事,我们护国军,立足西南,力量原本就相对薄弱,不宜轻率卷入北方的混战之中。”
“玉坡兄(蔡锷字玉坡),你的意思是,我们袖手旁观,静待事态发展?” 唐继尧皱起眉头问道,语气中带着疑问与不解。 蔡锷颔首,“暂且而言,可以如此理解。
我们需要时间,观察北方局势的演变,分析各方势力的动向,从而制定更为稳妥、更为有利的策略。” “可是,眼下北洋大乱,岂非正是我等南下北伐,扩张势力的绝佳时机?”
唐继尧语气略显急切,“趁其内部分裂,我们正好可以攻其不备,一举拿下湖北,甚至深入长江流域,与北洋分庭抗礼!” 李烈钧亦有些心动,补充道,“韵笙兄所言在理,况且,如今北洋军阀伪造遗诏,拥立徐世昌,破坏法统,实乃师出无名,民心难服。
我护国军,正可高举护法大旗,顺应民意,北伐讨逆,名正言顺!” 蔡锷摆了摆手,示意二人稍安勿躁,“护法大旗,固然要举,民意人心,亦需争取,然军事行动,却须审慎再审慎。
我护国军,与北洋军阀相比,无论兵力财力,皆处劣势,贸然北伐,风险极大,一旦战事不利,恐将前功尽弃。” 他走到地图前,指着西南区域,语气凝重地说道,
“我们眼前的当务之急,是稳固西南,经营云南、贵州,将这二省之地彻底掌握在手中,作为我们的稳固后方与大本营。 唯有立稳脚跟,拥有坚实根据地,方能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北伐之事,” 蔡锷略作停顿,目光变得更为深邃,“并非完全不可考虑,但时机、策略,皆需细细斟酌,周密筹划。 我们须等待更佳时机,争取更为有利的条件,务求万全,方可有所行动。”
他转向唐继尧与李烈钧,语气郑重地说道,“二位,当前局势,瞬息万变,一步之差,或将满盘皆输。 我们护国军,欲求生存,欲求发展壮大,务必谨慎,冷静,稳扎稳打。
切不可为眼前的乱象所迷惑,切不可为一时冲动所驱使,当从长远计议,深思熟虑,方能在未来变局之中,占据主动,把握胜算!” 唐继尧与李烈钧闻听蔡锷之言,皆陷入沉思。
他们都是深谋遠慮之人,很快便领悟了蔡锷的战略考量。与其贸然与整个北洋政府开战,不如采取更为稳妥的策略,积蓄力量,静待时机。 书房之内,一时静默无声,唯有窗外滇池水波轻漾,见证着南方群雄在历史转折点前的深思熟虑……
(http://www.dwjshu.com/book/HFDAGF-10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wj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