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章北上讨袁,初试锋芒(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5章北上讨袁,初试锋芒(2)

 

时间:1912年4月至1913年2月

地点:湖北、河南、安徽

随着襄阳的胜利,南方革命军的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袁世凯并未坐以待毙。他迅速调动北洋军的主力部队,意图在湖北和河南的交界处设立防线,阻止南方革命军的进一步北伐。同时,袁世凯也在暗中与日本政府接触,试图通过外援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袁世凯在襄阳失守后,迅速调整战略,将北洋军的主力部队集中在河南与湖北的交界处,依托地形构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这条防线以信阳为中心,沿大别山脉延伸,利用山地和河流的天然屏障,打造了一个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

“信阳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袁世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对北洋军的高级将领们说道,“南方革命军虽然拿下襄阳,但他们的补给线和兵力都有限。只要我们守住信阳,他们就无法继续北上。” 袁世凯的计划不仅限于防守,他还派出了一支精锐部队,从侧翼迂回,试图切断南方革命军的补给线,迫使其撤退。

北洋军的兵力配置 北洋军主力部队:约4万人,由北洋军第三师、第五师和第七师组成,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指挥官为袁世凯的心腹段祺瑞。

侧翼迂回部队:约1万人,由北洋军第八师组成,负责切断南方革命军的补给线。 信阳防线:包括大别山脉的主要隘口和河流渡口,工事坚固,配备了大量的重炮和机枪。

袁世凯深知,仅靠北洋军自己的力量,未必能完全挡住南方革命军的进攻。为此,他秘密与日本政府接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获取日本的军事援助。 “我们必须尽快获得外援。”袁世凯在一次秘密会议上对心腹幕僚们说道,“日本人对中国有野心,但他们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北方政府,以保护他们的利益。”

不久后,日本政府同意向袁世凯提供一批军火和贷款,条件是在战后给予日本在东北和山东的部分利益。袁世凯对此表示默许,虽然他内心清楚,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但为了眼前的胜利,他也只能暂时妥协。

南方革命军的兵力部署** 南方革命军的北伐部队由多个军阀的部队组成,虽然名义上是统一行动,但各部队之间的协调并不紧密。陈少杰所在的部队隶属于南方革命军的第西军,由陈其美的堂兄陈世豪统领。

-南方革命军主力部队:约3万人,由第西军、第五军和第六军组成,装备相对落后,但士气较高,由南方革命军的总参谋长黄兴亲自指挥。

地方军阀部队:约2万人,由湖南军阀王占元、广东军阀陈炯明等地方势力组成,虽然也在名义上支持北伐,但实际作战能力参差不齐。

-后勤补给线:主要依靠长江沿线的几个重要港口,但由于北洋军的频繁袭扰,补给线时常受到威胁。


    (http://www.dwjshu.com/book/HFDAGF-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wjshu.com
读万卷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