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归途药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1章 归途药香

 

青石板路上响起熟悉的马蹄声,晚棠掀开车帘,青木镇的牌坊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两年未见,镇子比记忆中更繁华了——沿街的铺面多了彩绘招牌,药圃扩建到了溪对岸,连排水沟里嬉戏的鸭子都肥了一圈。

"到家了。"萧珩的声音带着笑意,他下巴上的胡茬比出发时更密了些,眉宇间添了几道风霜的痕迹。

马车刚拐进药坊前街,一个系着靛蓝围裙的少女就从门里冲了出来:"阿爹!阿娘!"小棠跑得发髻都散了,却浑然不觉,一头扎进萧珩怀里。

晚棠眼眶发热,手指轻抚女儿的脸颊:"长高了,也瘦了。"她突然注意到小棠腕上戴着的陌生银镯,"这是..."

小棠脸上飞起红霞,正要开口,药坊里走出个清俊的年轻男子,手里还拿着捣药杵:"师父师娘,药茶刚煎好。"

"这是周砚白,县里周大夫的侄子。"小棠声音突然小了下去,"现在...是咱们药坊的坐堂大夫..."

萧珩挑眉看了看女儿绯红的耳根,又看了看年轻人恭敬中带着紧张的神情,突然大笑起来:"好!正好考校考校你的医术!"

药坊里飘着熟悉的草药香,陈设却变了许多。原本的杉木药柜换成了带精致雕花的檀木柜,墙上挂着按病症分类的药囊,角落里还多了个专门煎制儿童汤药的小灶台。

"阿娘你看,"小棠兴奋地拉着晚棠参观,"我按你信里说的方法,把西域的雪灵芝和本地黄精配伍,新研制的'宁神散'卖得可好了!"

晚棠翻开账本,惊讶地发现药坊不仅维持了原有业务,还新增了"节气药膳""小儿推拿"等服务。最让她欣慰的是,记录字迹从最初的稚嫩到后来逐渐沉稳,最后几页明显是周砚白补充的医案——笔迹清隽,用药精准。

"堂小姐上个月回林家村开了分号。"周砚白恭敬地奉上茶,"用的是师娘教的藏药熏蒸法,治好了不少老寒腿。"

正说着,门外传来清脆的铃铛声。小禾挎着竹篮跨进门来,发间还沾着山间的露水:"可算回来了!我今早采的鲜竹沥,专等阿姐来配..."

话音戛然而止。小禾瞪大眼睛看着晚棠手中的琉璃瓶——那是从西域带回来的胡杨泪样本,在夕阳下泛着血钻般的光泽。

"这是..."

晚棠笑着拧开瓶盖,独特的松木铁锈味立刻飘散开来。小禾一个箭步上前,手指颤抖着不敢触碰:"真让你找到了!《本草拾遗》里记载的'沙漠之血'!"

夜深人静时,一家人围坐在后院的老梨树下。小棠端出自酿的梅子酒,周砚白默默给每个人斟上。萧珩讲述着他们在沙漠遭遇沙匪的惊险,小禾迫不及待地请教昆仑雪水的采集要诀,而晚棠则注意到女儿与周大夫交换的眼神——温柔而默契,像极了当年的自己和萧珩。

"对了,"小棠突然想起什么,"前日巡抚大人送来帖子,想请阿娘去看诊。"

晚棠接过烫金帖子,是熟悉的字迹:"李夫人旧疾复发..."她抬头与萧珩对视——两年前他们离乡时,正是治好了巡抚夫人的顽疾才获得通关文牒。

"明天我陪你去。"萧珩捏了捏她的手,转向周砚白,"你也一起,学着点。"

次日清晨,药坊门前格外热闹。得知晚棠归来,不少老患者特意赶来。卖豆腐的张婶拎着新磨的豆浆,铁匠的儿子抱着才满月的娃娃来求平安符,就连镇口算命的老吴都凑热闹,非要给"神医夫妇"相个面。

"气血两亏,当用归脾汤加减。"晚棠诊脉后对小棠说,"但你加了川芎,为什么?"

小棠认真回答:"李夫人舌底有瘀斑,是久病入络之象。"

周砚白补充道:"我们还准备了三七粉,待脉象平稳后化瘀用。"

晚棠欣慰地点头。趁萧珩与巡抚寒暄时,她悄悄将一本手稿塞给女儿:"这两年整理的《西方药录》,以后药坊就交给你了。"

小棠翻开扉页,看到"赠爱女小棠"几个字时,眼泪啪嗒落在纸上。

马车上,晚棠靠着萧珩的肩膀假寐。车窗外飘来阵阵药香——是小禾在林家村分号教徒弟们辨认药材的声音。溪水潺潺,鸭子嘎嘎,远处传来小棠和周砚白讨论药方的只言片语。

萧珩忽然低声问:"接下来去哪?岭南还是关外?"

晚棠闭着眼微笑:"先歇半年。教小禾西域制药法,帮砚白整理医案..."她睁开眼,看着丈夫晒黑的脸庞,"顺便把你那套战舞教给镇上的小子们。"

马车碾过青石板,碾碎一地阳光。药坊门前的排水沟里,几只胖鸭子正欢快地啄食浮萍,水面倒映着蓝天,和这对游医归家的笑脸。


    (http://www.dwjshu.com/book/GJHADJ-6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wjshu.com
读万卷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