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防自杀篇9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0章 防自杀篇9

 

第五,倘若你察觉到自己难以凭借个人能力去扭转他的情绪,那么你完全可以去寻求专业的援助。

假如你深感自己无力改变他对自我的认知,也无法有效地调整他的情绪状态,那么,请你不要犹豫,适当地去寻求专业领域的协助吧。

这并不是说你去询问心理医生就意味着你脑子有问题(这里所说的“脑子有病”,指的是精神病,绝非辱骂之意哦!),

千万不要觉得这会让你丢面子。毕竟,生命是如此宝贵,仅有一次而己,我们理应珍视生命中的每分每秒。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都曾经历过家长的忽视和误解。然而,如今我衷心期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一个充满温馨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茁壮成长。

曾经的那段时光里,我对关爱的渴望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不止。

然而,父母却将他们的精力全部倾注于工作之中,无暇顾及我的内心需求。

不仅如此,他们还常常在我面前争吵不休,想要离婚,让我在这充满硝烟的家庭氛围中倍感孤独和无助。

如今,时光流转,父母的关系终于重归于好,家庭氛围也渐渐恢复了平静。可我却早己度过了那个最需要关爱的年纪,内心对爱的渴望被时间消磨,我己然明白,有些东西一旦错过,就难以再追回。

这让我想起了那句话,“有的人用一生去回味童年,而有的人用一生去弥补童年。”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少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尽可能地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因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解脱方式,它只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生活中总会有起起落落,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尝试寻求帮助和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够给予我们理解、鼓励和指导,帮助我们走出困境。

同时,也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相信未来会更好。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看到美好的事情发生。

即使你没有察觉到孩子有明显的自杀倾向,但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发现那些隐蔽的伤口时,就应该意识到,这其实是他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的信号。

孩子们的青春期,或长或短,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里,他们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将这些不足无限放大。

而那些较为敏感的孩子,往往会深陷于自卑的沙漠之中,环顾西周,却找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们拼命地伸出双手,渴望能抓住那属于自己的救命之水,拯救自己于这无尽的黑暗之中。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显著变化,还要应对心理层面的巨大挑战。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探索自我认知,试图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定位和身份。然而,与此同时,他们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家庭矛盾也会逐渐增多。

在身心和外在的变化与挑战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许多孩子会经历情绪的剧烈波动,感到困惑和无助,却缺乏足够成熟的应对方式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孩子可能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压力,其中之一便是自残自伤。

自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割腕、用利器划伤皮肤、撞击头部等。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个体情绪上的一种简单反映,根据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自残行为与抑郁、焦虑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请你们一定要牢记,这种方式不仅会对你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让你们的精神承受巨大的压力。即使你们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了肉体上的疼痛,但精神上的压力并不会因此而减轻。只有勇敢地去面对这些压力,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青春期的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类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中,常常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调节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

这些孩子们可能会感到无比的孤独,仿佛整个世界都无法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也可能会觉得自己被周围的人误解,心中的痛苦无处倾诉;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应对内心汹涌澎湃的情绪,仿佛一切都失控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残自伤就成为了他们一种“释放”压力的手段,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向外界“求助”的一种方式。然而,可悲的是,这种方式往往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陷入更深的困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一种不以为意的态度。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这不过是青春期孩子情绪波动的正常表现,没什么大不了的,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了;还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是受到了网上一些不良内容的影响,或者是受到了周围朋友的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只是出于好奇,喜欢模仿别人,等受了伤自然就会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种不以为然的态度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http://www.dwjshu.com/book/GCIDBG-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wjshu.com
读万卷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