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自己造机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章 自己造机床

 

“这件事,我会亲自向杨厂长汇报,争取立项。”李晨看着众人。

“现在,技术科的人留下,配合我,先把这两台机器的数据彻底摸排一遍,我要最详细的磨损报告和性能衰减数据。其他人,该干嘛干嘛去,别都围在这里!”

总工程师发话了,人群很快散去,只留下技术科的几个人和车间主任刘海柱。

老张虽然心里还是犯嘀咕,但李晨的气场太强,又是杨厂长面前的红人,他也不敢再公开唱反调,只能不情不愿地开始安排人手,按照李晨的要求进行检测。

李晨也不再多说,直接脱下外套,卷起袖子,亲自上手。

他的动作娴熟而精准,各种工具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拆卸、检查、测量,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看得旁边几个技术员眼花缭乱,暗自心惊。

这位年轻的总工,不光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也这么强悍?

……

夜色已深,厂长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杨兴盛,这位执掌着数千人大厂的一把手,此刻正眉头紧锁,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下午机床出问题的消息传来,他就一直心神不宁。

那几台德国机床是厂里的宝贝,关系到核心产品的精度和质量,更是完成上级任务指标的关键。如果真的彻底瘫痪,后果不堪设想。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进来。”杨兴盛沉声道。

门被推开,李晨带着一身油污和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地走了进来。

“厂长,这么晚还没休息?”李晨打了声招呼。

“坐。”

杨兴盛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开门见山地问。

“怎么样?机床的问题搞清楚了?”

李晨点点头,也不客气,直接坐下,将一份刚刚整理出来的初步报告递了过去。

“搞清楚了。主要原因是长期超负荷运转导致的精度严重衰减和关键部件不可逆磨损。简单说,就是‘过劳死’的前兆。”李晨言简意赅。

杨兴盛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着,脸色越来越凝重。报告上的数据和分析,清晰地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

“能修复吗?需要多久?”杨兴盛抬头问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修复?”李晨摇了摇头。

“厂长,恕我直言,修,可以。找老师傅精心打磨,替换部分零件,或许能让它再运转一段时间。

但这就像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打强心针,能管多久?下次再出问题,可能就彻底报废了。而且,修复后的精度和稳定性,也无法保证能满足我们现在的生产要求,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任务。”

杨兴盛沉默了,手指停止了敲击。他知道李晨说的是实话。

这些老旧设备的问题,他这个厂长心里也有数,只是之前还能勉强维持,也就没下决心去动。现在,问题终于爆发了。

“那你的意思是?”杨兴盛看着李晨,他知道这个年轻人绝不会只带来坏消息。

李晨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坚定:

“我的意思,我们不能再依赖这些‘洋古董’了。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更先进、更可靠的精密机床!”

“我们自己造!”

即使心里已经有所预感,当李晨真的说出这句话时,杨兴盛还是感到了巨大的震动。

他深深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这个上任不久就给厂里带来巨大改变的总工程师。

“自己造?”杨兴盛的声音有些沙哑。

“小李,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不是造个扳手、锤子!这是高精度机床!技术壁垒,材料工艺,人才储备……哪一样我们都不占优势。这……步子是不是迈得太大了?”

“厂长,步子大不大,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李晨毫不退缩地迎着杨厂长的目光。

“我知道难。没有图纸,我们可以摸索设计;没有经验,我们可以从头学起;没有合适的材料,我们可以试验、攻关!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工人,有技术人员,只要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现在我们面临的局面是,不自己造,就只能等着这些老家伙彻底趴窝,到时候怎么办?

向上级伸手要?别的厂可能比我们还困难!去国外买?先不说有没有渠道,就算有,人家会不会卖给我们核心技术?会不会卡我们脖子?”

李晨的话,句句戳在杨兴盛的心坎上。

他何尝不知道依赖进口设备的弊端?何尝不渴望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只是,现实的困难如同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可是,经费呢?”杨兴盛叹了口气,说出了最现实的问题。

“研发新机床,这可不是一笔小投入。设计、试制、材料、设备……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厂里现在的资金……很紧张。”

“我知道。”李晨点点头。

“所以,我需要厂里的全力支持!我请求成立一个专门的研发攻关小组,由我亲自负责。经费方面,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启动资金至少需要……”

李晨报出了一个数字。

杨兴盛听完,眼角都抽搐了一下。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厂里小半年的流动资金了!

“这笔钱……太大了。”杨兴盛揉了揉太阳穴,“我需要时间考虑,也需要跟上面沟通。”

“厂长,时间不等人。”李晨语气急切。

“机床的问题拖一天,我们的生产就受一天影响,损失更大。而且,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是我们轧钢厂实现技术升级、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一旦我们成功了,不仅能彻底摆脱设备依赖,甚至可能……”

李晨没有把话说完,但他眼中的光芒,已经让杨兴盛明白了他的潜台词——甚至可能成为国内机床制造业的标杆!

这个诱惑太大了!

杨兴盛看着李晨,这个年轻人身上有股近乎偏执的自信和冲劲。

他想起了李晨刚来厂里不久,就敢于挑战权威,改进工艺,大幅提高效率;想起了他面对技术难题时,那种沉着冷静和层出不穷的解决方案。

或许,这个看似“天方夜谭”的目标,在他手里,真的有可能实现?

“风险很大。”杨兴盛缓缓说道。

“但收益更大!”李晨斩钉截铁。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窗外的夜色更浓了,只有灯光依旧明亮。

许久,杨兴盛猛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好!小李!我信你一次!这个项目,我批了!”

他看着李晨,郑重地说道:“经费,我想办法去协调!人员,你放手去挑!设备,厂里能支持的,全力支持!我只有一个要求,拿出成果来!向所有人证明,我们轧钢厂,能行!”

“是!保证完成任务!”李晨也站起身,挺直了胸膛,声音洪亮。


    (http://www.dwjshu.com/book/B00FIC-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dwjshu.com
读万卷书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